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解析-经典历史故事解读
一、原文展示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如下:
“秦伯问于烛之武曰:‘子有何策,可以退秦师?’对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听子,吾其死于秦师矣!’对曰:‘臣闻之,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之老,而犹使臣退秦师,是君之不明也。’公曰:‘善。’乃许之。
烛之武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原文翻译
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现代汉语翻译:
秦伯问烛之武:‘你有什么策略,可以击退秦国的军队?’烛之武回答说:‘我年轻时,还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没有能力了。’晋公说:‘我不能听你的,我恐怕要死在秦军手里了!’烛之武说:‘我听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君主更清楚的了。现在君主知道我老了,却还让我击退秦军,这是君主的不明智。’晋公说:‘好吧。’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烛之武去见秦伯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敢冒昧地来打扰您。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实力增强,就意味着您的实力削弱。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晋国国君恩惠,答应给晋国焦、瑕两地,晋国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边境,又想扩大西边的边境。如果不削弱秦国,它将从哪里得到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个问题。’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国军队就撤退了。”
三、故事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使者,成功说服秦伯撤军,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四、故事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烛之武通过外交手段,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国家,也避免了无谓的战争,体现了古代外交辞令的魅力。
五、历史影响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代外交辞令的典范,被后人传颂。
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经典历史故事,并从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