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示,月球背面含水量高于正面,展现其更干旱的真相
中国科学家首次成功测出月球背面含水量,发现其含水量比正面更为稀少,显示出月球背面的环境更加“干旱”,这一发现对于了解月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探索月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石家庄都市网4月10日消息,中国科学家在利用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样品后,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首次精确测定了月球背面的月幔含水量,这一数值明显低于月球正面,标志着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 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大约45亿年前,一颗与火星大小相当的天体撞击了原始地球,这次巨大的撞击使得被抛射出的物质重新凝聚,最终形成了月球,这就是被广泛认可的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说。 这次天地间的巨大碰撞事件,几乎将月球的水分蒸发殆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关于月幔中水分含量的多少一直存在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月球的正面,对于背面的研究尚属首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胡森研究员、林杨挺研究员以及南京大学的惠鹤九教授团队联手合作,针对嫦娥六号带回的玄武岩岩屑样品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关注其源区的水含量。 研究结果显示,嫦娥六号所取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水含量极低,仅为1至1.5微克/克,换言之,一吨的月幔物质中仅含有1至1.5克的水,这是已报道数据中的最低值,这一发现表明,月球背面的月幔比正面更为“干旱”。 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月球南极的艾特肯撞击事件,这一事件可能对月幔源区的水分造成了影响,这一发现为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同时也为未来在月球寻找水资源增加了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月球和地球一样,也分为三层结构,从外到内分别是月壳、月幔和月核,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月球的认识,也为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图片展示:中国科学家首次测定的月球背面含水量结果,标题为“月球背面更‘干旱’:中国科学家揭秘月球含水量秘密”,图片中科学家们正聚精会神地研究着嫦娥六号带回的样本,背景是一轮明月和地球的分层结构示意图。 我们期待更多的科学研究能够揭示月球的奥秘,为人类的太空探索开辟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