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轮番启动的水、电、油、气等资源价格改革对哪些群体冲击最大?近期记者分赴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对城乡低保户、小微企业主、农民、运输户等社会“末梢”群体进行调查,发现虽然国家已考虑到向“困难”群体倾斜,但由于各种价格要素呈现“叠加上涨”,对于部分“末梢”群体而言,却是不小的负担。
低保户
电表跑得快,做梦都担心
按照规定,北京市最新居民电价方案采用的第一档电量标准为240度/月,第一档内电价标准维持现状不变。
6月中旬,记者来到低保户刘惠欣居住的北京西城区老墙根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确定自己家用电量为第一档后,她才松了一口气。
“别看我们家用电省,那是因为不舍得。现在家里除了冰箱,空调啥的都不敢开,就这样每月还得100多度电。”她说,“电表跑得‘快’,总想着再节约,做梦都担心跑电。”
农民
油价涨多降少,白收“三五斗”
“今年收成不错,每亩比去年增产100多斤呢,但还是没赚着钱。”51岁的张宝贵是山东省临沭县西河口南村人,这位种粮大户谈及柴油价格上涨,却是一脸愁容。
他说:“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都是‘吃’柴油的,别看最近价格下调了,但总感觉‘上得多下得少’。今年买的柴油每公升比去年足足贵了1块多,‘三五斗’都白收了。”
据了解,张宝贵一年耕地、播种、运输花去600多公升柴油,花掉4000多元,比去年多了1000多元。村支部书记朱崇礼说,农民在土地里“刨食”不容易,每年能多赚千把块钱就不错了。但这几年柴油涨价“吃掉”了不少实惠,大家伙儿都觉得负担重了。
小微企业
80万元返利,不够填窟窿
6月初,记者穿梭在位于浙江海宁的纺织园区,这个全国著名的纺织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没有多少走动的工人、机器轰鸣声若有若无,让人明显感受到经济下行对纺织企业带来的冲击。
“一方面是利润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资源价格不断上涨,两边夹着企业真难活。”从事印染处理的海宁中龙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张生说。
戚张生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企业所用的热电厂蒸汽,从年初的每吨不到200元涨到225元,一年的蒸汽费大约在1300万元;企业24小时开工,平均电价为每度7毛3分,每月电费大约为110多万元。
“我们也算园区的纳税大户,去年好不容易拿到了80万元纳税返利,结果还不够填资源价格上涨的窟窿。”戚张生说。
声音
价格改革不能影响“末梢”群体基本需求
“末梢”群体相对广大百姓来说仅是“极少数”,但是资源价改的“小变动”,给他们带来的却是“大触动”。资源类价格改革事关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能影响“末梢”群体最基本的刚性需求,否则将会与改革初衷相背离。
当前,水、电、油、气等价格改革轮番启动,资源价格属于民生必需品,“纯粹市场化”的逻辑显然不能用于资源性公共产品改革。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制定科学、公平、人性化的改革方案是本轮资源价格的务实之举。■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