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的西红柿、刚摘的黄瓜,从鹿泉市北的蔬菜大棚运到省会市庄路便民菜市场,短短25公里,身价陡然翻番——西红柿从1.5元/斤变成3.5元/斤,黄瓜从9毛/斤变成2元/斤。
究竟是什么因素“撬动”西红柿、黄瓜等菜价上涨?都有谁从中渔利?近几天来,本报记者连续探访蔬菜产销业后发现,从郊县的“菜园子”到市民手中的“菜篮子”,大路菜经过收购、运输、批发、零售等四个环节时,被层层加价。
收购环节
西红柿1.5~1.6元/斤 西红柿加价0.2~0.3元/斤
■菜农→收购商每斤多少钱 收购商说了算
探访前,记者在省会市庄路便民菜市场等地了解得知,往年5月份两块钱一斤的西红柿,自打今年春节后一直没低于三块钱。而且近来省会天气迅速变热,本地菜大量上市,可市民买到的西红柿并没有便宜多少。
其他大路菜的价格都有波动,为何西红柿价格却如此坚挺呢?为此,记者对西红柿从田间到市场的价格变化进行了实地了解,以此揭开大路菜身价陡涨的秘密。
“这两天,西红柿的收购价维持在每斤一块五毛钱到一块六毛钱之间,而一周前的收购价还在每斤两块四毛钱以上呢。”前天,在距市庄路便民菜市场25公里的鹿泉市华康生态农业蔬菜大棚,相关负责人李乔接受采访时介绍,“今年春季的低温‘拿’走了不少本应上餐桌的大棚西红柿,西红柿春节以来的收购价自然较高。”
“至于老百姓为啥在市场上见不到一块五毛钱一斤的西红柿,这就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了。因为对于一般菜农来说,手头的菜都是由收购商定价,非常被动;大的种植户往往通过冷库储存等获得议价权,但西红柿等不耐储的蔬菜即使入了冷库,也不过延长一周的保存期。”李乔说。
运输环节
■收购商→批发商油价上涨后 运输费高不少
西红柿加价0.1~0.2元/斤
“这两天,收上来的西红柿一般每斤在一块五毛钱左右,运到比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每斤能卖到一块八毛钱左右。”前天在省会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高邑县从事5年蔬菜收购生意的张先生坦言,收购商依靠冷库储存等打“时间差”的方式能小幅操纵菜价,但油价上涨后让他感到了压力。
“这一车西红柿大概有2万斤吧,从郊县运到省城,各种运输费用加起来得500元。”张先生透露,“别看每斤西红柿我加价不多,也就一两毛钱左右,但总量在那摆着呢,一毛钱乘以2万斤可就是个大数。”
张先生还告诉记者,收购商一般分为当地小收购商和外地大收购商两类。“当地小收购商负责联络农户、收菜,外地大收购商再从小收购商手中拿货。这样,其实也经过了一层加价。”
“如果外地大收购商亲自去蔬菜大棚收购,收购价自然低一些,但需跑几家才能收齐货,相应地,油费也要花去不少。”张先生介绍,油价上涨后,运菜费涨了一成。
另外,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前几天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根据估算,油价每上涨4%,蔬菜种植成本就要增加3%。
批发环节
■批发商→菜贩加价两毛钱 靠总销量赚钱
西红柿加价1元/斤
记者昨日探访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得知,西红柿批发价多在2元/斤左右。该市场多数批发商表示,批发环节蔬菜加价并不多,主要靠总销量赚钱。
“我这里每斤西红柿加价不到两毛钱,主要是薄利多销。”蔬菜批发商宋先生接受采访时说,市场里的很多批发商也搞专营,而更多的则是从收购商处进货再批发给菜贩,“整买零卖”。
“像白菜、大葱什么的,我们进过来就得剥掉烂叶,有时压了货,损耗也非常大。”宋先生说,虽然有不少市民来他这里零买菜,但更多的买主还是各小区菜市场的菜贩和饭店、单位以及学校食堂。“市场里大家的批发价都差不多,你想私自调高价格,人家货比三家就不买你的了。”
零售环节
■菜贩→市民“最后一公里” 加价最明显
“摊位费、蔬菜损耗都是要加到菜价里的。”每天清早,省会市庄路便民菜市场摊贩刘女士都会到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进货,有时也会到省会中储菜市场补货。“进货时,西红柿是不分大小的。进货后,品相不好、果型偏小的会卖得便宜些,已变烂的西红柿连卖都卖不掉。”
听着刘女士“倒苦水”,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样在市区,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等大型蔬菜集散地的西红柿每斤卖2元至2.5元,到了中储菜市场等中型标准化菜市场以及居民区周围菜市场,每斤则会涨到3元甚至3.5元。可见,蔬菜产销环节“最后一公里”加价幅度最大。
■农超对接菜价有时也不便宜
“现在不都农超对接了吗,可除了偶尔能在超市买到些便宜的时令菜外,其余的蔬菜都比菜市场贵出不少,这是为什么呢?”采访中,省会市民郭晓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超市在店面、人工、包装等诸多方面成本较高,销售的蔬菜会被“无形中”加价,而超市在蔬菜进货时对蔬菜品相、来源地把控较严,上架后还要对蔬菜进行分类、包装,也间接增加了成本。
“在农超对接过程中,为了惠农,超市或合作社通常会以高出地方收购商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进货。这样一来,采买成本自然会高出不少。”石市商务部门相关人士指出,此外,超市在蔬菜检测等环节也会有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