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一个个暗红的印章……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房地契,在保定民间藏家吴江眼里都是宝贝。
十多年前,吴江偶然接触到房地契,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到了明朝至今的房地契6000余件。除了开收藏馆、做展览,他从去年9月起准备开一家房地契民办博物馆。
■每张房地契背后都有故事
37岁的吴江说,他1998年参加工作后常到保定的古玩市场闲逛,一次偶然看到了一张泛黄的房地契。他以前只在历史课本等书上见过房地契,第一次看到实物觉得很新鲜,马上花30多元买了下来。“这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一张房地契,曲阳附近的。”吴江查看资料,感觉房地契记载了其年代和地方,每张背后都有故事。
此后,吴江每次到古玩市场都不忘搜集些房地契回家,“越收集越觉得有意思”。除了河北,他还到山东、河南、北京等地寻找房地契,出差和旅游时都不忘抽空去古玩市场找一找。
久而久之,就连古玩市场上的一些小商贩都和吴江熟络起来,他们知道吴江喜欢收集房地契,有好东西也不忘给他分享。有名古玩商贩到山东“寻宝”时,帮他带回来一份振华县的地契,让他很开心。“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纪念抗日烈士马振华,宁津县改名振华县,几年后又恢复原名了。”因此,“振华县”的地契很是珍贵。
十余年间,吴江收集的房地契超过6000件,几乎包括了从明朝至今的每个年代。“这些地契的主人有的是地主,有的是农民,每张地契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吴江说,每次得到一张房地契,他都小心翼翼地整理,防虫防水处理后用特制塑料袋包好。他还按照地契的主题将其整理归类。
■精选千件藏品筹办博物馆
存放房地契的箱子越来越满,吴江也渐渐觉得,不该把收集来的房地契就这样压在箱子里。去年,他拿出一部分藏品开办了一个地契收藏馆,还开办了“红色太行 保定印记”地契展览。
去年9月,吴江精选了1000件房地契,时间跨度从明朝至今,地域上包括了全国各省份,准备建一家民办房地契博物馆。保定市档案局很支持,免费提供了场地。“现在已经简单布置好了,还在走审批程序。”吴江笑着说,他还想给每件房地契配上文字介绍,“初步想着让市民们免费欣赏。”■文/本报记者史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