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保定清苑县北店乡林水屯村支书赵连福听说“上面要来工作组”,觉得不过是走走过场。但工作组入驻村里不久他就发现,这些省里下来的干部每天铆足了劲儿,走家串户体察民情,并想方设法帮村民们解决困难,给村子做发展规划,“有些事,是我们以前不敢想的。”
村子渐渐改善,赵连福的心也和工作组贴到了一起,并在干部们的影响下打开思路想问题,怎样让村子更好地发展。帮扶农村,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国家扶持与自身努力相结合”,这正是省委书记张庆黎对基层建设年驻村干部的要求。
■有些改变是村民们以前不敢想的
清苑县张登镇张登店村最近10年开始发展水果种植,以甜瓜和西瓜为主。“可这些田间小路,全是土路,真正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王旭虹说,土路给村民生产带来很多不便,他琢磨着,这样实在太被动。
“上面没有规划,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规划?”王旭虹问村干部。村干部一时语塞:“这……自己也能规划?”
“为什么不能?”王旭虹把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向上级打报告,修路很快提上日程,并逐渐向现实迈进,村里耕地间的土路将变成沙石路,“把路基夯实,路面还会宽一些,过车没有问题了。”
林水屯村支书赵连福听说这事,不住感慨,“有些事,是我们以前不敢想的。”今年,林水屯被划入了耕地灌溉管网改造工程范围之内,“以前就那么几个水阀,农民去浇地,都得自己带皮管子,不方便还费水”。管网改造之后,水管埋在地下,有的地方就不用自带皮管了,有的地方也可以少带点儿。
对这14000米管道,赵连福本已觉得满足。驻村工作组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王耀纲、石亮和朱增斌到耕地走了一圈,对赵连福说,“咱争取把它全覆盖了。”
“林水屯耕地面积比较大,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种地的都是妇女和老人,很不方便。”王耀纲找到县里,把林水屯的情况讲明,“虽然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考虑到林水屯的实际情况,就一步到位吧?”
经过这一协调,县里同意给林水屯一次性安装22000米管道。林水屯村的农民们再也不用带着水管子去浇地了。
■下乡干部开拓了村干部的思维
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必须动真的、来实的,这是省委书记张庆黎在动员大会上对驻村干部提出的要求,并提出10个“一定要”,即: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抽调精兵强将,一定要吃住在村,一定要入户到人,一定要把党的声音和温暖送到群众中去,一定要听到群众的心里话,一定要帮助群众找到致富路子,一定要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一定要帮助建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班子,一定要严格遵守纪律。
两个月的时间,工作基本理顺了,工作计划也在按部就班的实施。王旭虹和他带领的工作组已经走遍了两个村的每一家农户,有些已经去了多次,和群众的交流也逐渐亲近了起来,帮助农民致富的计划也正在实施中。
灌溉问题解决了,赵连福高兴得直拍脑门。还有赵连福不敢想的——工作组到林水屯20多天,《林水屯2012年度帮扶计划》便已经出台,制定提出了六大工程、二十二项具体举措。
其中第一项,便是党建工程:“以基层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深化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我必须承认的是,虽然村支书我当了34年,经验是有,但是办法还不够丰富。”赵连福说,“即便是和他们(工作组)闲聊天,也能增长见识,开拓思维。只要想法是正确的,对农民有益的,就要坚决去做。”
赵连福看着“帮扶计划”既高兴又好奇,“这对林水屯来说都是大好事,可实现起来着实要费一番功夫。”种植百亩大棚蔬菜、发展特色旅游、修整改造道路、安装路灯、安装健身器材……赵连福寻思:难道工作组有什么绝招?
“有啥绝招啊,就是一项一项落实呗。”王耀纲的老家就在40公里外的蠡县,可驻村两个月,他只回家1次,待了不到40分钟。“按说周末休息可以回家看看,可我都是回石家庄,只要有饭局,我必到。”王耀纲不是为了吃饭,为的是能见到更多的人。本来是大家聚餐,王耀纲总是不合时宜地问,有没有项目?认不认识想投资的老板?我那村需要健身器材,怎么才能申请下来?
“像魔怔了一样。”王耀纲评价自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和这儿比起来,在机关工作很规律,但是有时有一种浮躁。在农村很忙,却能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反而能静下心了。这是我在农村的所得。”王耀纲说,“有时我会想,我们能给农村留下什么?”
不是留下了健身器材,不是留下了路灯和树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耀纲说。
耕地的水管装好不久,王耀纲又开始往旁边的温室钻。来自保定城区的程建彪去年在林水屯租了十几亩地,开始培育大棚蔬菜和水果。王耀纲早已经跟程建彪“混”熟了。他在大棚里摘了一颗草莓吃,对程建彪说:“确实好吃,城里边买不到这么好吃的草莓。”
程建彪投资十几万,为的是培育出合适的品种,尚未量产。王耀纲一直琢磨着让程建彪“改一改计划。”
“我早就想好了,让村民们都来种大棚。”王耀纲指着远处的公路,“那是旅游路,那边是个蔬菜批发市场。开车20分钟就是冉庄地道战遗址。保定还没有成规模的草莓采摘基地,在林水屯采摘,中午吃顿农家饭,下午去看地道战遗址,多好。你把技术转让给农民,大家都有钱赚!”
程建彪说:“好啊。可是农民们会去投资吗?”
王耀纲低头想了一会儿,说:“你们是业内人士,你们肯定知道附近哪儿有大棚开展得比较好的,咱们组织老乡们去参观一下,我再邀请农业大学的专家,给老乡们好好讲一讲。”
事情就这么定了,王耀纲忙着去联系大巴车,“最晚两周内成行。”
“有机无公害果蔬。”赵连福一字一顿地记下这个有些生疏名词。他身后站着的刘永涛接着说:“城里超市卖得可好了。赵书记,咱到时候得跟着一起去学习学习。”刘永涛,林水屯村村委会主任,今年31岁,是赵连福非常看好的年轻村官。
“这种主意,以后咱们自己也得动脑筋多想一些。”赵连福对刘永涛说。■文/本报记者乔林 杨利军 ■摄/本报记者王勇博
记者手记 改变,从工作组驻村开始
在很多村民的心目中,基层建设年的驻村干部与他们印象中的很不一样,他们满含热情,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他们与村民过着一样的生活,自己洗衣做饭,缺水的时候也要和村民一样集中存水。他们穿休闲装,穿运动鞋,为的就是尽快拉近和村民的距离。
在基层建设年中,驻村工作组给农村带来一系列改变。
工作组的成员说,他们的工作没有诀窍,就是要和村民“劲儿往一处使”。这一段工作经历,尤其是当他们从村民处得来积极的反馈,对未来的工作——即便是回到本职岗位,也是一种营养补给和促进。
对于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广大村民来说,驻村干部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帮扶,更让他们开了眼界,换了思维,尽管这种影响可能到未来的某一天才能显现出来。
因为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工作组和村民在对社会变化的认知和应对方面存在差异。走进去,走出来,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要途径。这需要下乡干部真的静下心来走基层,帮助农村进行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等帮扶,也需要包括村干部在内的村民们打开思路,在政府的扶持下奋发努力,两者合力才能尽快促进农村发展。而这,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P><FONT face=Verdana> “葱两块四一斤,比前些日子便宜一块多。”昨日,细心的宋女士在中储菜市场买菜时发现,上个月疯涨“破四”的新大葱悄悄降了价,与一月前相比,零售价格竟跌了四成,由4块多跌到了两块五左右。</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而近日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随着天气变暖,河北产的新葱大量上市。供应量的增多也让一度“破四”的葱价慢慢降了温。</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只一个月时间批发价跌六成多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去年全国大葱丰产,好多地方的大葱烂在地里没人收。葱农赔了钱,都不种了。”桥西蔬菜批发市场的大葱经销商董女士说,年后,北方冬储葱量少,供应量不足,南方葱大量挤占本地市场,价高量少,批发价格一度飙到2.6元/斤。</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这一周,本地葱开始上市,市场里卖葱的本地农民也渐渐多了,批发价也一天一降。”董女士说,上周批发市场内的鲜葱批发价还维持在1.2元/斤左右,这两天有的葱农都已经卖到六七毛钱一斤,“和上个月比,跌了六成多。”</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与董女士的感受类似,饭店老板张先生也见证了这次葱价坐“过山车”的全过程。</FONT></P>
<P><FONT face=Verdana> “3月8号的时候我去进货,要两块三一斤,不还价,我排了15分钟队才买到两捆葱。而现在市场里全是河北运葱的小车,柏乡的、大名的,不仅价格低,还随便挑。”</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本地葱陆续上市 葱价将继续走低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晌午的阳光正烈,买菜的市民都捡着有阴凉的地方走,可在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北头儿,却满是顶着太阳剥葱的人。</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邯郸大名的老杨和媳妇来石家庄卖葱已经有三天了,车上住车上吃,就为了把葱卖个好价钱。和老杨一样,这些天,市场里聚集了不少来石家庄卖葱的葱农,他们的想法也都出奇的一致,就为自家的葱能多卖些钱。</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现在上市的是本地去年冬天种下的葱,量还比较少,等春天种的葱上市的时候,价格会更低。”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蔬菜经销商宋先生表示,最近,河北产区的葱还会陆续涌入市场,未来葱价仍会持续走低。■文/本报记者陈泽惠 </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