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首部由6个汶川地震孤儿所拍摄的纪录片——《我拍我家》以及相关摄影作品发布会上,焦波的大徒弟刘明富也在场。
会上,刘明富显得有些拘谨,对于记者的提问有时也不知该如何作答,于是将求助的目光一次次投向自己的焦爸。焦爸就是焦波。他说,自己除了传授摄影技术,更关心他们的未来,就像惦记自己孩子一样。孩子们则称他干爸、干爹或焦爸。
“他站在舞台上,不逃离,还能够冲现场那么多陌生人笑,已经很不错了。”焦波夸奖道,“与我刚遇到他时比较,他的性格开朗了很多。”
从拒绝面对镜头 到拿起相机拍摄
“我教这么多学生,有的教好长时间都没你拍得好!以后我好好教你好吗?以后你到北京,咱们好好学摄影,长大了你也当个摄影记者,走遍全国。”
如果没有遇到焦波,1996年出生于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方早村的刘明富应该还是一个碰到陌生人就逃开的男孩。
一次偶然的机会,焦波拍了一张刘明富的照片。再遇到他时,焦波一端相机,刘明富就迅速跑开。“他越拒绝,我越好奇,越想揭开他心里的秘密。他不是没有情感,只是埋在心里。”
一天,焦波带着相机又出现在他家门口,有个小女孩也在那儿。焦波让小女孩给他和刘明富拍合影。没想到,刘明富没有拒绝。
之后,焦波将相机挂在刘明富的脖子上,说:“刘明富,我这台相机6万多块钱呢,专业记者相机。你试试,你给我拍张照片,好吗?这个小姐姐拍得多好啊,你也能拍得挺好,说不定更好。”结果,他拿起来对着焦波啪啪啪就按快门。
在焦波的鼓励下,刘明富又拍了几张照片。“我教这么多学生,有的教好长时间都没你拍得好!以后我好好教你好吗?以后你到北京,咱们好好学摄影,长大了你也当个摄影记者,走遍全国。”
刘明富不紧张了,竟允许焦波给他家拍了个“全家福”。从第一次接触到这张全家福,焦波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之后,他又陆续收了5名地震孤儿做徒弟。
珍惜相机 就是珍惜别人的关爱
焦波火了。“你们不珍惜相机,就是不珍惜社会对你们的关爱。”焦波越说越激动,孩子们则低头不语。
这些地震孤儿敏感脆弱,焦波千方百计讨好他们,“比对自个的孩子还费心思。”
一天,焦波梦到自己使劲抓着刘明富的手,他还是挣脱后跑了,自己再也找不到他。第二天,焦波就去和刘明富的大伯商量,给刘明富买了个手机,让自己能随时联系到他。
“溺爱”持续了半年,焦波突然被自己最小的徒弟王海奕的一句话震醒了。
一次活动中,一名市民想和王海奕合影。当时只有8岁的小姑娘说,“可以,我有个条件。”
拍照片还要讲条件?这些孩子享受到了爱心企业的资助,每月有600元的生活费;他自己也到处活动,为孩子们争取了每月500元左右的摄影补贴;参加夏令营、举办摄影展、接受媒体采访……
焦波突然意识到,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的思想会越来越成人化,自己这个师傅肩上的担子也会越来越重。
一次,他到四川看望孩子们,突然发现有的相机并没有装在专用的套子里,而是随手放在一边。还有一次,一个孩子的相机就放在一摞书的上面,摇摇欲坠。
焦波火了。“你们不珍惜相机,就是不珍惜社会对你们的关爱。”焦波越说越激动,孩子们则低头不语。
不希望徒弟 都成为摄影师
对于徒弟们的未来,他伸出巴掌,展开5个手指,说道,“大树长高了还要分杈呢,更甭说这些孩子们了。”
刘明富喜欢将镜头对准身边的小伙伴。断壁残垣间,红衣女孩张开双臂从半截墙头跳下的瞬间,刘明富将其定格,取名“我想飞”。板房区杂乱堆放的物品旁,在室外一个矮凳上写作业的女孩半仰着头,无奈又调皮地看着镜头,这幅作品名为“我不会了”。
拍邻居,拍同学,拍家人,拍风景,只要刘明富看到的,都会被纳入他的取景框。焦波收他为徒后,曾规定他每月要完成500张照片的作业,他也拍着胸脯保证没有问题。
焦波并不想让6个徒弟将来都成为摄影师。比如王晰的愿望是将来考清华大学。对此,焦波百分百赞成和支持。
对于徒弟们的未来,他伸出巴掌,展开5个手指,说道,“大树长高了还要分杈呢,更甭说这些孩子们了。”
焦波用心良苦,孩子们也投桃报李。
玉树地震发生后,徒弟廖岑给焦波打来电话,说自己给灾区小朋友写了一封信,还想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100块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焦波想代捐,廖岑坚决不同意。
在信中,廖岑写到,“地震能掩盖花朵,却无法掩盖我们的心灵之花。虽然失去了亲人,但来自四面八方许许多多的好心人关心我们,帮助我们,使我们感受到温暖。”
取景框中应该 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教他们摄影,不仅仅是教给他们一门手艺,而是在尽力打通一条他们的心灵通道。我希望孩子们端起相机,能够从取景框中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
去年5月,6名地震孤儿的摄影展在北京开幕。焦波一张都没有剪辑,照片被原生态地呈现,还被收录进《汶川地震孤儿摄影展览作品集》。刚过去的一年,孩子们又开始尝试用DV拍摄自己的生活。今年5月,孩子们的作品集《晨光里的孩子》正式出版,孩子们自己拍摄的纪录片《我拍我家》也在北京发布。
“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我得到欣慰,从他们极为朴实的拍摄中,我读懂他们那颗曾经受伤的心在复苏中的希望;感受到他们失去亲人又得到亲人的那种喜悦;体会到他们热爱生活,被爱与更爱别人的那种纯真的情感……”对于孩子们的作品,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王曙忍不住赞叹。
焦波更希望他的孤儿徒弟们能够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教他们摄影,不仅仅是教给他们一门手艺,而是在尽力打通一条他们的心灵通道。我希望孩子们端起相机,能够从取景框中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
“把废墟变成萌生希望的沃土;让相机记录你们成长的足迹。”这是焦波对6个徒弟的期望。
■文/本报记者李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