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博会送走了最后一批游客。当184天的世博大幕落下,人们在思考,世博会给上海留下什么遗产?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又将对城市建设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 博览会
硬件提升 上海的城市建设提前了15年
从2001年上海世博会申办之时起,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就作为专家组成员开展一系列世博问题的研究。说起世博会在物质方面留给上海的最大遗产,他表示筹办世博使上海的城市建设提前了15年。
在取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后,上海市投巨资进行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坑坑洼洼的路面得到了翻修,几千万平方米需修缮的房屋得到了统一修缮。此外,此次上海世博在单日客流创下103万纪录时,未出现大规模的交通拥堵也得益于上海公共交通网络的飞速发展。筹办世博会期间,上海的轨道交通网络从原来的50多公里增加到了420多公里。据统计,世博期间,90%左右的游客通过公共交通到达园区。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绿地和群众大型活动场馆十分稀缺。世博园区在策划之初就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园区选址、场馆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新能源示范、绿地系统和景观设计、场馆后续利用以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根据上海市政规划,一轴四馆的保留、连同世博公园和后滩公园,将为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和群众活动场馆扩容。世博园区将融入上海主城区,成为一个国际金融和创意产业中心。
经济效应 “上海赚了个长远发展”
许多经济学家把世博称作“经济奥林匹克”,它多次扮演着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萧条的重要角色,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有很强的推动力。
世博举办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曾给前来“取经”的外地官员讲课时说,要说当期的投入和产出,上海不赔不赚,但上海赚了个长远发展。
世博给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应率先显现。日前据国家旅游局公布,世博会带来超过800亿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对长三角地区旅游及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尤为明显。
按照规划,世博会结束后,大部分场馆将被拆除,世博园区成为上海市中心最大的一块开发用地储备。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土地一旦推向市场,堪称土地市场的一场盛会。
“在商业领域,世博会后期效应正在进行发酵作用,甚至会在两三年之后更加发挥出影响力,当然,影响作用最大的是它的举办地上海。”河北馆副馆长张淑华对记者说,上海世博会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商机,而且在创新思维和创新产品方面也大大开阔了眼界,这些都会在不远的将来起到巨大的经济效应。
技术革命 世博会核心科技成果300多项
“上海世博会的创新科技数量之多令人咋舌”。自开园起,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孙元欣就带领课题组调查收集新技术,结果惊喜连连:仅核心科技成果就有300多项,涉及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新一代网络技术、健康安全和城市生活等八大类。可以说,世博会堪称全球科技的大展示。
据统计,本届世博会光机器人的种类就达18种,世博会上不仅展品“高精尖”技术不胜枚举,展馆设计、用材也处处体现节能环保的高科技建筑材料。例如德国馆的外墙,是一种特殊的膜,1.2万平方米的膜可以发光,可以拆解剪裁,可以后续利用制成手提包、遮阳伞等各种物品。
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带来一场技术革命,上海世博会也不例外。有专家估计,世博会之后,新能源技术、绿色低碳技术,以及文化相关的多媒体技术都将大规模应用。
低碳应用 对城市建设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世博园区的电动公交车和新日电瓶车让无数观众真实体验了新能源汽车,使园区低碳排放成为现实。而类似的低碳理念的应用,在世博园中随处可见。
从7月9日开始,由22位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小组,就“发挥‘低碳世博’效应,促进低碳发展”专题展开深入的调研,世博闭幕之时得出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世博园规划、建设、运营中全面落实低碳措施,对我国推进低碳发展有着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启示作用。
在低碳的城市发展规划方面,无论从世博园区规划本身,还是众多城市最佳实践案例或展馆展示的内容,降低能源消耗的紧凑型城市发展规划模式和城市低碳交通规划组织等已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文/本报特派上海记者朱传丽
场馆之最
世博会上,每个场馆都很精彩,每个场馆都有自己的“粉丝”。在此之中,有那么一些场馆,门前总是排着一圈又一圈的长龙,名字经常在“排队等候时间超过若干小时”的园区广播中频频出现,展出内容也为中外游客所津津乐道。
■最持久的人气场馆 中国馆
大红外表,斗拱巍峨的“东方之冠”,既是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地标之一,同样也是游客首选的“观博目的地”。为一张中国馆预约券,许多游客清晨就在世博园外开始排队。中国馆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长128米、高6.5米的多媒体《清明上河图》。
■最绿色的人气场馆 德国馆
从小小的剪草刀、洗衣机、壁炉,到零排放汽车、碳封存技术、光伏发电、大型建筑,几乎德国馆所有的展品都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外墙的光伏型建筑材料,每天能提供5%德国馆所需的电能,大部分的钢结构世博会后还会回收,就连德国馆工作人员身着的衣服都是可降解的。
■最震撼的人气场馆 沙特馆
沙特馆外形宛如一艘宝船,它凭借壮观的造型以及超大的银幕在世博会期间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度,成为很多游客观博的必选场馆之一。沙特馆向参观者呈现了世界最大三维影院,影院屏幕超过160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为游客上演着最震撼的视觉盛宴。
■最欢乐的人气场馆 非洲馆
43个非洲参展方、2.4万平方米高水准展示、2457场精彩演出、2000余万游客流连忘返,坚持倡导“不排队参观”理念的非洲馆,既是此次占地面积最大的展馆,又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展馆,在上海世博会上独放异彩。
■最“意外”的人气场馆 石油馆
有这样一个展馆,在世博刚开幕时几乎不太需要排队,但随着观众的口口相传后迅速升温,并一举创造了排队12小时的本届世博会新纪录,这就是石油馆。石油馆被誉为世博园里的“油立方”,其最大的亮点在于主展厅放映的4D电影《石油梦想》。■文/新华社
细节之美
世博之美,美在大气磅礴,亦美在细致入微;人们沉醉世博,难舍世博,难忘世博,不仅因为这里集人类文化与科技精华之大成,也因为这里汇聚了无数充满温情与智慧的细节。
■方便的直饮水
这是每个游客心头的一道清泉,更是炎炎夏日游客健康的无声保障。上百个直饮水点遍布园区,错落有致的三档高度方便身高不等的成人和儿童取用。
■雨后干爽的坐椅
连夜阴雨打湿了园区坐椅,可当游客踏进园区,发现每一张坐椅都是干爽的,原来,平时只负责地面清扫的工人们在雨天自动多带了一块抹布,从早上5点开始就一张凳子一张凳子为游客抹干。有时清晨刚刚擦干坐椅,下午又被打湿,每当雨停,工人们又立刻出动,抓紧时间清理坐椅上的水迹。
■清洁的卫生间
园区内准备了充足的卫生设施解决游客的“方便问题”,除了分男厕、女厕外,还有供小孩、老人、残疾人用的单独厕位。高峰日卫生间门口虽然排起了队,但是秩序井然,保洁人员不停歇地工作确保每一个厕位干净干爽。
■高效的垃圾处置
据介绍,园区内每天都要产生数以百吨计的各种垃圾……广大游客做到了垃圾不落地、分类投掷,而主办方更开展了大量保洁工作。每天晚上10点后进入了园区保洁维修的高峰工作时段,早晨6点,一个清洁亮丽的园区又呈现在世人面前。
■便捷的公交车
一辆刚走、一辆又至,熟悉世博园区后,游客们都知道了不必为赶车奔跑。世博园区公交车运营5个多月来,完好率保持在98%。经历多次大客流考验,交通管理部门不断摸索总结规律,增加车次调整线路,灵活机动,往往两三个小时之内交通方案要调整好几次。
■舒适的喷雾装置
高温炙烤下的世博园内不时可以寻觅到阵阵清凉。场馆前的排队处搭建起遮阳棚,用摇头电扇保持空气流通,安装在遮阳棚顶上的喷雾装置,每隔几分钟就喷一次冰凉的水雾,更有大冰块放在等候队伍的间隙,再用大风扇对着冰块吹出冷风,为四周排队的游客消暑。■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