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朱传丽)高桥融是中国劳工日本维权律师团团长,昨天中午,记者利用高桥融午饭后的短暂时间,对他进行了专访。高桥融表示,大多数日本民众对于为中国劳工维权这件事情是很赞成的。
劳工的赔偿标准相对较低
■记者:每一名中国劳工的赔偿金这一次大约是5万元人民币,这个数额在日本劳工的赔偿标准中算中等还是低等?
■高桥融:5万元人民币相当于70万日元,在日本是较低的一个标准。
■记者:日本的政府、企业及民众怎么来看待你们为中国劳工维权的事情?
■高桥融:大多数日本民众对这个事情都很赞成。作为政府本身,目前还没有任何的态度和动向。但是目前的执政党民主党的一些人有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动向。
通过舆论环境寻找突破口
■记者:之前,加害中国劳工的这35个日本企业“像铁板一块”,很难松动。是采用怎样的策略来找到突破口的?
■高桥融:不全是铁板。有的态度软一点,有的硬一点,对于比较“软”的这些企业,必须造成一种环境来让它接受。首先,让大家都知道这个事,通过舆论环境给它们施加压力。
■记者:和这35家企业谈判时,有没有被置之门外的现象?
■高桥融:有。但相信它们的态度也是在变化过程中,我们会为此不断努力。
■记者:您是自愿、免费来为中国劳工做这项维权服务吗?
■高桥融:是的。
从事这项工作是出于正义感
■记者:为什么您能够非常理智地来处理这个问题,您身边的人对二战时日本强掳中国劳工的事件有亲身经历或见闻吗?
■高桥融:没有。
■记者:那是什么促使您来做这件事?
■高桥融:是正义感。首先,4万多劳工一直没有得到赔偿。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解决,这么发展下去,中日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我最初是刘连仁维权律师团的团长。刘连仁在没有任何理由的前提下被强行拉到日本干活儿,在日本的山林里躲藏了十三年。对于这些人,恢复他们的人权是作为律师的一个重要工作。资金赔偿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记者:目前来看,你所做的一切给你个人和家人有没有带来一些压力?
■高桥融:没有。
反应
日本律师团呼吁中国劳工继续奋斗
昨天,日本维权律师团团长高桥融携两名律师团成员来到河北石家庄参加“中国二战劳工第六次代表大会暨信浓川索赔和解报告会”,会上他们呼吁中国劳工团结起来,为了维权发出同一个声音。他们也会为此继续奋斗。
“我们日本律师做中国劳工诉讼有15年了,这次我们进行的诉讼斗争还没结束,如果往前看,无论多快,还至少需要两三年才能全面解决这个问题。”
高桥融说,《和解条款》是日本维权律师团就条款内容,逐字逐句地与两边磋商交涉的结果。“大部分受害者都愿意接受,各人意见稍有差异,但整体上,大家对讨论的结果促使这个条款在4月26日签订下来。”
“日本西松企业作为日本35个加害企业之一,能把劳工问题进行全部解决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这次解决会认为是中国劳工赔偿问题上的第一个解决事例。走出了第一步,证明用和解这个方法是正确的。”
“这个和解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后维权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步完善。”日本维权律师西川志说,前提是,中方劳工要团结起来,加强呼声的力量。
幕后
山东律师:“一句话”带来和解机会
在西松建设公司向中国劳工认罪赔偿这一历史性事件中,山东鹏飞律师事务所傅强也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傅强告诉记者,中方律师团在2003年7月份成立,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山东受害劳工赔偿的问题。
由全面解决变单个解决
谈到此次和解,傅强认为意义非常重大,“它由过去单一的诉讼方式转变到用政治和解的方式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且,日方律师团还提出了由全面解决转变为逐一、单个解决的新思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中,虽然日本民众的出发点非常好,要日本的政府、企业效仿当年德国赔偿犹太人那样,对4万中国劳工全面赔偿到位,但根据日本企业的态度,这么做很难,可以说根本行不通。”
也正如傅强所说,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其他受害劳工到日本的维权诉讼无一胜诉。败诉后怎么办?官司还要不要打?赔偿金还要不要?
和解也是有前提的
傅强说,本次和解通俗地说就是受害劳工们与日本企业“私了”。
“但和解也是有前提的,第一,日方企业必须要反省、谢罪、承担历史责任,这是底线,是和解的基石,不能动摇;第二,是赔偿金额的多少,这是能力问题,可以协商。”傅强说,通过二战中国劳工十几年的诉讼,也教育了中日两国的青少年,中国人到日本打官司是为了讨回民族尊严,是为了了断那段历史,警示后人热爱和平,永远不再要战争。
“一句话”带来机会
“为何35家加害中国劳工的日本企业,第一个站出来的是西松建设公司?”记者问。
“之前,有中国劳工曾告过这个公司,虽然三次均败诉了,但在判决书的引用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依据国家无答责(免责)原则,西松建设公司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基于中国受害劳工所遭受的苦力,西松建设公司应给予必要的救济。”傅强告诉记者,就是这样一句话,为后来的和解提供了机会。
傅强说,为了让西松建设公司承认这一历史,还有中国劳工日本维权律师通过购买西松建设股票的方式成为对方股东,在董事会上,不断重申二战中国劳工的问题以期引起对方的重视。
傅强还向记者透露,随着西松建设公司这一缺口的打开,目前,想“和解”的日本企业正在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