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亚楠)昨日全年经济数据的公布,再次将通胀话题拉入人们的视线。去年年底CPI和PPI双双由负转正,一时间今年会不会出现通胀、央行何时加息,成为专家们争论的焦点。有专家认为,目前无通胀预期,近期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也有专家认为,当前通胀预期比较强烈,应该重点关注资产价格的上涨。
去年CPI同比降0.7%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7%。去年11月份CPI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同比上涨0.6%,12月份则上涨1.9%。去年全年PPI下降5.4%,去年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
“去年12月CPI同比上涨了1.9%,主要是食品上涨了5.3%,拉动CPI上涨1.74个百分点,这是主要因素。第二个上涨的重要项目是居住,包括住房在内的居住。去年12月居住支出价格上涨1.5%,拉动CPI上涨0.21个百分点,这两项加在一起,1.74加0.21就是1.95,所以CPI的整体上涨主要是因为食品上涨和居住支出价格上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

■物价上涨市民购年货将多花钱 ■摄/本报记者陈建宇
CPI“跳高” 通胀预期增强
随着国内CPI、PPI双双转正,今年是否将现通胀成为专家们争论的焦点话题。
马建堂表示,去年底CPI由负转正,一方面意味着中国成功地避免了通货紧缩,另一方面表明物价走势值得关注。所以,今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已经确定的宏观调控的方针,更好地把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更好地结合起来,既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又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又控制物价的上升。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CPI转正表明通胀预期较强,应重点关注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的上涨。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则表示,去年中国经济实现复苏,今年经济应该是稳步缓慢回升。因此预计今年CPI将呈上升趋势,并可控制在同比增长3%以内。由此可推断,今年中国不会有通胀的危险。
一季度后随时加息?
中国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表示,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累积效应的显现,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价格改革,以及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使输入性价格高企,潜在通胀很可能转变为现实通胀,加息可能性随之增大。根据以往经验,CPI连续数月达到3%是央行加息的临界点。预计今年一季度后CPI很可能突破3%,那时央行将随时加息。
“今年中国上调利率的空间不是很大,也没有大幅上调利率的必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说,除非中国出现两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否则不会大幅上调利率。尤其是当前在外部市场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不会采取大幅加息的措施来打击内部市场的消费能力。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增9.8%
去年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具体数据如下表)。
马建堂表示,数据表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比农村稍快一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因此,要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最重要的是更好、更快地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存款不建议存太长期限
“去年全年CPI都是负值,随着年底由负转正,今年通胀预期显现。因此市民在投资理财时要注意防通胀,增加一些权益类产品。”工商银行石家庄桥西支行财富管理中心国际金融理财师韩萍说。
在存款方面,韩萍认为随着通胀预期走强,加息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建议市民存款以1年以内的中短期为好,不建议存太长期限,以免在加息中受损。
在投资方面,今年股市不会出现大幅上涨,但还是有机会。随着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券商股、蓝筹股将受益,投资者可关注。如果风险承受力不强,投资者可以考虑股债平衡型产品。在黄金投资方面,韩萍认为黄金长期投资价值依然存在。当国际金价跌破1100美元/盎司,投资者可考虑购买。■供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