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信息时报》、《新京报》、《长江日报》报道,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此举引来不少质疑声音,有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逾八成网友表示反对。
■ 质疑
瞎折腾 小改动无关大碍没必要
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邹寿元表示,“此举真的有些‘瞎折腾’!”邹寿元说,文字的形成是约定俗成的,此次“整形”的44个汉字中,绝大部分通行度很高,写了几十年的字突然要改个写法,会令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事实上,“琴”字上左部件最后一笔是“横”还是“提”,并不影响人们对字意的理解,这样的规范实在没必要。
浪费钱
字典和课本都得跟着改
在采访中,网友、社会人士、专家提出质疑,44个汉字的重新规范一旦推行,其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的代价将难以估量。邹寿元说,汉字重新规范一旦下文通行,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学校的教育,字典、词典、课本、辅导材料无一不要重新印刷更改,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用书,届时少则以千计,多则数以万计的教学用书要花费多少成本?
■ 影响
高考生受影响可能最大
44个汉字改革一旦通过,将对学校教学有何影响?有教学专家表示,根据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的评判标准,如果这一改革真的实施起来,高考生很有可能最先受到影响。
具有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的邹寿元表示,现在该汉字表只是征求意见阶段,这也意味着不一定会“贯彻执行”。但倘若教育部真的下文要求各中小学文字教学中要落实该规定,学校还是要执行的。
专家们特别提到,如果44个字重新规范,最受影响的可能是中高考的考生了。“如果说影响最大的可能会是高考作文中碰到这些字如何评判,这就要看评卷组的一致商议才行,否则对考生会有影响,不过现在说这些有些为时尚早!”邹寿元说。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提到,如今高考作文评判是“错一个字扣一分”,如果这一改革真的实施,高考生自然不能例外,那时,“不按规定写可能就要视为错别字了”,但这种评判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起码对高考生要有若干年的宽容期才行。
■ 回应
微调不会影响百姓生活
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近日在网上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做出了最新解读。
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19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他强调,微调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
■ 内容
44汉字写法调整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③“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
④“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
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