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日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
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白皮书中表示,从2009年起,国家将用三年时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几率增大
白皮书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出现超强台风、强台风以及风暴潮等灾害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任务更加繁重。随着地壳运动的变化,地震灾害的风险有所增加。
中小学校舍实施安全工程
国家将实施防汛抗旱、防震抗灾、防风防潮、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减灾工程。比如,从2009年起,国家将用3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岩崩、泥石流、热带气旋、火灾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应对自然灾害分四个等级
白皮书还提出,根据灾情大小,将中央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划分为四个响应等级,基本保障受灾群众在灾后24小时内能够得到救助,基本实现“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医、学生有学上”。
目前,全国已设立了10个中央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白皮书指出,建立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杜玮透露,中国正在筹划发射能够观测与地震发生可能有关联的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参数的专门的观测卫星,目前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1300万志愿者抗击地震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紧急救援,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国接受境内外各类救灾捐赠款物近76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