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0元,寻找行政事业单位工作;20000元,想进广州事业单位工作;报酬可协商,想进重庆公安部门……”日前,重庆江北区的刘先生向媒体反映,如今出现了一批专门帮人找关系办事的网站,有的通过这种平台“悬赏寻求帮助”,有的网站则干脆吹嘘能搞定政府高层。(7月15日《重庆晚报》)
当“关系网”作为一种经营创意出现时,公众固然可以评长议短,但我以为,对于新事物,也需要一种理性评判的适度宽容,未必要“看了不顺眼,一棍先打下”。
搞任何经营,都离不开相应的包装甚至炒作。一些“关系网站”宣称能够帮人“当公务员”,我以为不过是夸大其词罢了。这样才更有利于集聚眼球、扩大影响。倘若有人信以为真,恐怕十之八九是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曾听闻“关系也是生产力”的说法,但并不知道一些“关系”到底是不是都属政策法规允许下的“网开一面”。但有一点可以断定,找到了“关系”,便是掌握了快捷办事的“钥匙”。

明确公开的“悬赏关系”是否会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是否会给贪污腐败提供了便捷平台?这是一些公众和媒体对“关系网”出现的最大担忧。但换个角度来说,要是“关系网”不出现,社会上那种“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现象,何曾就少过呢?所以,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是不是有人明码标价地经营起了“关系网”,而是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和监督机构有没有真正重视起,“关系”在开展正常社会事务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为什么仍有这么大的“魔力”?
开发利用“人脉资源”的经营性“关系网”能否存在,自有相关法律法规来作定论。而我以为,在对这一另类“网站”提出争议和质疑的同时,人们不妨换个思考问题的方式,且把“关系网”生意的兴衰成败,看作是一些政府部门、某些实权人物“清廉指数”的“晴雨表”,看看它到底跟谁有关系。